本週特別抽空再次讀過「呼蘭河傳」,全因近日看了一部內地的電影「黃金時代」。 
 
電影~倒不是著墨在文學上,而是敘述民初女作家蕭紅(張迺瑩),特立獨行、熱情且固執的簡短一生。 
 
「呼蘭河傳」算是我初探文學的第一本,當時完全無法理解,只消是當成鄉野小說來看;當二十年後再度翻閱時,滿是與老友見面的期待與興奮,是熟悉,怕是又陌生。
 
 
 
挑了個安靜的一隅,一張舒適的軍綠毛料面椅,鐵刀木小邊桌擱著BenRiach 17 SePTeNDeCIM,順手倒上一杯做為伴讀,我彷彿就可以順著嗅到東北大林裡,清新、凍著的煙土味兒。
 
微覆雪的濕土上堆疊著焦油麻繩捆紮的乾燥柴薪,乾稻草以及一些老皮革鞍子,或許還上著亞麻仁油的氣息;隱約還帶些香甜的煤焦味,猜想或許是不遠的鎮子上,販子正吆喝翻著糖炒栗子。 
 
且這一類帶花果香的泥煤調性,對如我之一般飲者很是討喜,較無強烈的碘味泥煤般衝擊,層次分明。 
 
入口一些辛香、白巧克力鹹餅乾,碘味泥煤,帶皮甜橙,麥芽香甜。 
 
 
在烤堅果,略為煙燻,泥煤煙細細縈繞著的尾韻中~隨著筆者的帶領,呼蘭河鎮逐漸的在我腦袋裡重新佈局了,文裡她透過回憶兒少時期的家鄉生活、見聞等,真切的傳達了家鄉,呼蘭河鎮樸質且清晰的風土。
 
鎮上東二道街以及西二道街匯集成了十字街口,集中了全城的精華。 雖然她說著 : 這兩條街上沒甚麼好記載的。
但我覺得,本書主要就是寫這閒居散戶的事兒了。
 
 
另外就是鎮子裡花樣複雜的陰陽盛舉,風俗迷信充斥下,看似人情熱絡的鎮子裡,心的距離卻是遙遠、冷漠的,這也讓思想開放的蕭紅在孤獨裡又更寂寞了。 
 
然而在急欲跳脫這些傳統窠臼的心境下,筆者對於家鄉祖父的思念,不論是從生活記趣,做些園子活等的點點滴滴記敘上,無處不見一二,畢竟這是維繫著她困頓,思想受限的兒少期最大精神支柱。 
 
再回過頭來看大時代裡的呼蘭河城,是困苦且愚昧的,大宅子裡每戶人家的個性,老實不客氣的性格,都在在顯現老中國的封閉和寂寞。
 
我矯情的隨意多翻看了幾個章節,試圖咀嚼每一個字句的滋味,發現每次觸發的一些些感受或想像都不同,就像仔細的品飲一杯酒,跟著心情、氣候、食物…有太多的因素讓每次都會有細微的差異。 
 
 
闔上書,結束今天下午最後這一口,有些微微酸甜多汁的青蘋果,太妃糖,油脂稍豐,閃現一絲絲花香的芬芳感。 
 
但對比上充滿憂戚、悲傷感的尾聲,或許在戰亂顛沛與不順遂的感情折磨下,一切都顯的絕望,且蕭紅當時已經病重,可惜正值花漾的她,再也看不到芬芳綻放了。
 
BenRiach 17 SePTeNDeCIM (OB 46%)nc, ncf
arrow
arrow

    飲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